小编: 这个春节,不少家庭年夜饭的掌勺人发生了变化,80后90后走进厨房,看着手机颠起炒勺,参照网上的菜谱做出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
这个春节,不少家庭年夜饭的掌勺人发生了变化,80后90后走进厨房,看着手机颠起炒勺,参照网上的菜谱做出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。“下厨房”数据显示,除夕当天App在线多万人,有上千万次查询。
“下厨房”创始人王旭升认为,很多80后90后并不是大家印象中只会叫外卖的一群人,他们对做美食并分享很感有兴趣。“下厨房”让学习做菜变得很简单,成了年轻人做饭的“移动教科书”。
据悉,“下厨房”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家庭美食第一入口,提供食材食品、厨房用品购买与菜谱查询、分享,月活跃用户量达1500万,目前,已经完成华创资本领投,京东跟投的B轮3000万美元融资。
2011年年初,26岁的王旭升结束了单身生活。由于南方人和北方人口味不同,“吃饭”成了王旭升和女朋友之间的一个问题。
“我们俩都是厨艺小白,只能去网上找菜谱。”王旭升说,那段时间他们浏览了很多美食网站,但是那些网站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。当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,王旭升认识到移动端的潜在价值,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
敢迈出创业这一步也源于王旭升在豆瓣两年半的工作经历经验。2008年,王旭升进入豆瓣,以设计师身份参与了包括小组、同城、读书、电影、电台、音乐等产品的设计、优化、用户习惯分析等。因为豆瓣早期人手有限,几乎每一条业务线他都接触过。
那段时间王旭升成长得非常快,对未来却有些迷茫,“虽然负责了很多业务模块,但很难说那就是你的作品。”
他终于选择辞职,开始“搞事情”——创业。“当时很多同事劝我,正处在职场上升期,放弃高薪是一种损失,也认为创业充满了风险。但我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,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。”王旭升说。
王旭升找到了豆瓣的一位前同事, 因为对吃有着共同的喜好,两个人一拍即合,一个负责设计运营,一个负责技术,就组建起了公司。“现在想想,那时候绝对属于冲动决策,蛮草率的”。
他们跑去中关村买了服务器,然后每天泡在咖啡厅里研究。不到一个月,“下厨房”的第一个版本就出来了,以烹饪为主题建立用户生产内容的分享型社区,UI(用户界面)简洁、风格清新、用户群体也更年轻。
王旭升坦言,从内容风格、产品理念、逻辑思维、对人才的选择来看,“下厨房”都有很深的豆瓣式烙印,其实就是一个美食版的豆瓣。
“早期的种子用户其实都来源于豆瓣和微博。”王旭升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豆瓣作为国内最具文艺气质的社区之一,聚集了数量庞大的“文青”用户群体,这个群体就是“下厨房”的定位人群。他根据用户画像向美食类用户精准发送了1000多份邮件,推荐“下厨房”App。
“其实可想而知,一个20多天的创业项目有多不靠谱。那段时间面对用户反馈的各种各样问题,我们两个人要彻夜不停地修复bug,然后把他们提出的需求、包括功能方面的想法融入到设计里。好在早期用户的容忍度比较高。”有了第一批用户之后,“下厨房”就开始了口碑传播,王旭升很快扩充了团队。
在王旭升看来,从纸质版的菜谱到随时随地可查的电子菜谱,智能手机已经成了“连接一切”的最主要工具之一,应将移动端视为主战场。他要将“下厨房”打造成一个UGC(用户原创内容)社区,既提供菜谱知识的学习和经验交流,也是用户自发生成原创美食内容的综合平台。
在传统的菜谱网站里,用户的使用流程是从查询菜谱到阅读菜谱再到离开网站。“下厨房”增加了“上传作品”这一环节,即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作品,这样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自然就会产生交流互动。
“创业早期是创业的兴奋期,我走得也很顺,认为只要能圈到用户,自然就会有融资变现。”王旭升评价那个时候的自己,有点盲目乐观,也比较容易膨胀。
他遇到的第一个坎儿是融资难。“我是技术出身,不太理解商业和资本的逻辑,面对投资者,完全属于对抗性的沟通。投资人都会提出很多客观现实性的问题,例如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?你的规模到底能做多大?那时我认为用户做起来了,自然就有了商业模式,不善于回答后面的问题,更不愿意包装项目去拿融资。”王旭升坦言,过度的乐观让他没有理清这个领域的价值和未来规划,对估值也没有正确的认知。
那段时间是王旭升情绪最低落的时候。许多投资人都喜欢听一个很大的概念和故事,但王旭升认为不应该仅仅围绕数字和估值,核心应该是用户和社区。他始终坚信诚信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,真正服务好用户,产品才会产生价值。有投资人把他称为“最笨的CEO”,觉得他太年轻,不懂商业。
融资的困境加上变现周期长的问题,“下厨房”裁掉了一半人,一度账上只剩下员工两个月的工资。
王旭升坚守了对家庭烹饪领域成长路径的判断,依然坚持做优质的内容,服务好用户,等待市场的反馈。“我觉得补自己的短板,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去改正缺点,是一个非常拧巴的事情。”王旭升认为,还是应该专注于做产品和服务,做自己擅长的事情。
王旭升介绍,“下厨房”的用户以女性为主,高达71.3%,20岁至35岁的用户比例高达78.6%。在地域分布上,超过五成用户来自一线、超一线城市,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、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和地区。
他认为,“下厨房”的受众群体与电商业务存在较高的契合度,开发厨房周边的电商服务可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商业化选择。不过,“下厨房”在刚开始试水电商的时候并不那么顺利。
“做产品我们是擅长的,但构建商业模式我们是新手。当时只是简单地认为用户需要什么,那我们就提供什么,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,我们都没考虑。”王旭升告诉记者,“下厨房”最早的电商1.0版本就是卖菜,因为大家做饭都买食材,那我们就卖食材。现在从商业逻辑来看,它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。
王旭升不断尝试调整,对于商品的品类、提供也有了新的认识。2015年年初,王旭升公开宣布电商是“下厨房”最重要的计划,上线了“市集”频道,覆盖的商品包括食材、食品、厨具、厨电等。与传统的电商平台不同,“市集”更加侧重通过用户口碑进行商品筛选,京东、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会员店等也全面入驻,提供全球的高品质进口食材。
为了电商战略,“下厨房”专门成立了一支12个人的团队,除了部门负责人以外,其余11个人都是“市集买手”,负责甄选、审核商品,和商家沟通。
目前,“下厨房”日均订单量已经超过1万单。极光大数据显示,菜谱App的市场渗透率普遍不超过1%,在过去一年中,“下厨房”的市场渗透率始终保持在1%以上。
王旭升围绕商业化巧妙搭载风口,“在直播、视频、问答上都在做一定的探索,‘下厨房’的首页推出了一个‘厨 studio’栏目,主要通过付费直播的方式传授烹饪技巧,十几元就可以学会一样技能。”此外,在应用首页植入了信息流广告,主题大多和烹饪或者女性相关,解决品牌和和用户之间的一些互动。
“可能从外部来看,‘下厨房’切入的是很垂直的领域,但从内部来看,我们有很多业务线,未来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商业模式。”王旭升认为,“下厨房”是一个寻找内容和消费内容的地方,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做决策,甚至改变用户的决策。不论电商、广告还是直播,这些盈利模式都是围绕用户和内容而生的。
当前网址:http://www.sx-news.com/keji/2021-03-13/218163.html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西部头条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